(一)古代玻璃制品的起源与发展
在古代,许多文明古国都很早就开始制作玻璃。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制品来自古埃及,图坦卡蒙国王陵墓内就有装饰性的书画板和由实心玻璃制成的蓝色头枕,随葬面罩上也镶嵌着蓝金相间的玻璃。在中国,玻璃制作工艺也历史久远,《尚书》中的 “璆琳” 一词,后来成为玻璃的美称。陕西扶风、岐山,山东曲阜等地均有西周时期的类玻璃制品出土。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可能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战国时期已经采用模铸法制作较大件的玻璃物品,如 1955 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墓出土的深绿色的涡纹玻璃璧,直径达 14.1 厘米。这一时期玻璃制作方法逐步成熟,形成铸、缠、嵌、磨等多种工艺。汉代玻璃出现了更多新的品种形式,如玻璃耳坠、玻璃带钩、玻璃琀等,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玻璃制成的生活用品开始出现,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等。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以佛教传入为主的中外频繁交流,大量外国玻璃器进入中国,在外来玻璃器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吹制技术。河北定县北魏塔基所出土的玻璃瓶和玻璃钵,就是以无模吹制的方法制成的。
(二)近现代玻璃制品的技术革新
民国初年,玻璃才真正从 “华丽品” 走到民间普及,当时的玻璃厂发展迅速,仅湖南省就有 300 多家,江苏省也有 200 多家。到了现代,玻璃吹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玻璃吹制分为两种,一种是机器吹制,主要设备是制瓶机或吹杯机,利用玻璃液的可塑性,用高压气体将玻璃液吹制成形;另一种是人工吹制,这种工艺是用一根粗细合适的钢管,将玻璃液挑到钢管的一端,另一端工人用嘴对着吹气,将挑在钢管上的玻璃液吹成气泡状,然后再次蘸上玻璃液继续吹大,再进入模具成型。手工吹制成型劳动强度既高,难度也大,但能历经千年而不衰主要是生产这类制品的灵活性大,艺术性高。此外,19 世纪还有冰花玻璃和压制玻璃等技术革新。冰花玻璃是将热玻璃浸入冷水,使之产生裂痕,之后再将其重新加热,最终形成类似 “碎冰” 的图案。压制玻璃是将铅玻璃压入金属模具以通过机器做出成型的玻璃,1820 年由美国人发明,在 1850 年后迅速流行,成本低廉且图案也可做得十分精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玻璃制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